1938年,两万多人考西南联大,杨振宁考了第二,那第一名是谁?
昆明拓东运动场,1938年的夏天,那叫一个尘土飞扬,两万多考生把跑道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,一个个背着油纸伞,手里拎着苞米面做的饼子,准考证上的油墨感觉都还没干透,上面印着刚成立的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”几个字,底下还有一行小字,录取名额不超过一千,考不上不退钱。
昆明拓东运动场,1938年的夏天,那叫一个尘土飞扬,两万多考生把跑道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,一个个背着油纸伞,手里拎着苞米面做的饼子,准考证上的油墨感觉都还没干透,上面印着刚成立的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”几个字,底下还有一行小字,录取名额不超过一千,考不上不退钱。
这是罕见的舆论风向变化,令人非常欣慰。10月18日,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从1938年到1942年,我在西南联大念了4年的书。那时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,下雨的时候,叮当之响不停。地面是泥土压成的。几年以后,满是泥坑。窗户没有玻璃。风吹时必须要用东西把纸张压住,否则就会被吹掉。 ——杨振宁
在云南师范大学“一二·一”西南联大校区里,暖黄色外墙、朱红色窗框的西南联大博物馆静静矗立。跨越80余载,西南联大旧址以无声的语言,将参观者与那段烽火岁月紧紧相连。
在云南师范大学“一二·一”西南联大校区里,暖黄色外墙、朱红色窗框的西南联大博物馆静静矗立。跨越80余载,西南联大旧址以无声的语言,将参观者与那段烽火岁月紧紧相连。
2025年10月18日,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。他以百又三载的壮阔人生,在时间之书上落下了最终的句点。巨星陨落,其光芒却愈发璀璨——那是他铸就的科学丰碑与深植的家国情怀,如暗夜中的灯塔,恒久照耀后人的航程。他的离去,并非终结,而是一种向永恒的启程。
2025年10月18日12时,杨振宁在北京因病逝世,享年103岁。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,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,师从吴大猷先生。
2025年10月18日12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这位以“宇称不守恒定律”和“杨-米尔斯规范场论”颠覆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巨匠,用百年人生书写了理论突破的传奇,更以赤子之心架起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桥梁,成为中国科技现代化
西南联合大学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,是抗战时期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、国立清华大学、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组建起来的,起初称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。
“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,从一个地方开始,走了很远的地方,现在又回来了。”如今,杨振宁人生已圆,透过他不同时期说过的五句话,笔者试着探寻杨振宁的人生之道。
2025年10月18日,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逝世,享年103岁。
北京的秋风卷起一片银杏叶,落在清华园西院的青砖上。103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,归根居的窗棂上还悬着他题写的"宁拙毋巧",墨迹未干,似在笑谈人间百态。
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昆明城在硝烟中摇晃。一九四二年的秋天,一个清瘦的年轻人背着行囊,穿过被炸得只剩骨架的楼房,走进西南联大的临时教室。铁皮屋顶在雨中叮当作响,教授的声音必须穿透雨声,才能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物理学的种子。
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金秋十月,南开大学迎来了第106个生日。每年的10月17日,都是所有南开人回望历史、展望未来的日子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图书馆为您精选了一系列关于南开的影视资源与经典书籍,让我们一同穿越光影与文字,重温“越难越开”的奋斗精神,感受百年南开的厚重与辉煌。
从8月25日起,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档案馆合作,在七彩云端推出特别栏目《经典诵读·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》。史海钩沉,从文献、书信、日记、电文中,打捞珍贵的历史片段;深情演绎,用主持人专业的诵读,致敬家国记忆;以声音的艺术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10月9日,秋意正浓。叙永双城内,始建于清代的春秋祠古木参天、飞檐斗拱,在晨光中静静伫立。85年前,这里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的临时校舍;85年后,它再次成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焦点——《西南联大在叙永》新书首发仪式在此举行。
在短短八年存续期间,这所战时大学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、8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、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174位院士。究竟是什么让这所在茅草屋里办学的大学,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难以复制的奇迹?
为存文化血脉、保国之栋梁,1937年秋,在梅贻琦、蒋梦麟、张伯苓等几位校长和教授的主持下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,开始了一段“绝徼移栽桢干质”的迁徙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