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非记者:“过去我们只看西方,现在转向东方”
9月初,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举行。论坛期间,部分外宾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参访,了解这段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火种的历史。作为随行的中方记者,我在途中与一位南非记者展开了对话。
9月初,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举行。论坛期间,部分外宾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参访,了解这段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火种的历史。作为随行的中方记者,我在途中与一位南非记者展开了对话。
熟悉了地方,可千万别被长沙的美食美景迷花了眼,忘了正事儿!即将要开始正式上课,学生们纷纷购置好自己的学习用具。当湘江边的晨雾还未散尽,临时大学的学子们已抱着书本穿梭在校园里。
亲爱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,提到日记大家会联想到什么?是不是自己为了应付老师无可奈何写下的”今天也和昨天过得一样”的流水账?其实,学生日记在新式教育体系中,很早就作为一种有益于修身和学习的方式被规定下来,并且因为能够反映出孩子们实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,给有责任心的老
历史的真实,往往藏在细微处。当我们想触摸那段历史的温度,探寻学术传承的脉络,西南联大专题数据库与日记书信专题库,便是打开时空的密钥——它们以文献为桥,串联起大师们的思想火花与生活碎片,让我们得以从私人记录里,读懂一所大学、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。
汪曾祺,1920-1997,江苏高邮人。中国当代作家、散文家、戏剧家。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,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,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,师承沈从文,以小说与散文闻名,京派文学代表人物。被誉为“抒情的人道主义者,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,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。”金
我省广大青年学子、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表示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争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凝聚奋进力量,在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担当、贡献青春力量。
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7日,民歌大观第38期“弦歌不辍致胜利”西南联大抗战歌集走进西南联大旧址——云南师范大学,用12首抗战时期传唱的歌曲,再现80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以歌为枪、以文抗战的峥嵘岁月。
我省广大青年学子、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表示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争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凝聚奋进力量,在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担当、贡献青春力量。
丛书共选取名师52位,共10册,300多篇文章,涵盖中国历史、中国文学、中国哲学、诸子百家、诗词曲赋、文化常识、人文精神、科学精神、世界文学、世界哲学10个专题,被认为堪称一座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宝库,既涵盖中华文明的精髓,又包括世界学术的精华。
西南联大,中国教育天花板。能取得如此成就,西南联大名师功不可没。沈从文、闻一多、朱自清、冯友兰、金岳霖、陈寅恪、吴晗、雷海宗、贺麟、汤用彤、罗庸、蒋梦麟 、浦江清、傅斯年、李广田、陈铨……名师云集。如今,他们的著作和课堂讲义被整理成《西南联大通识课》,包含文学
1943年2月24日,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李约瑟(Joseph Needham)乘机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,沿着“驼峰航线”,飞越喜马拉雅山脉,进入中国云南高原,抵达昆明,由此开始了长达3年的中国行程,直到1946年4月,离开中国香港,转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
大家表示,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以史为鉴、珍爱和平,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激励下勠力同心、勇毅前行,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新的篇章。
2020年9月,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、遗址名录,位于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的大田“第二集美学村”榜上有名。
徐海蛟,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宁波市作家协会副主席,鄞州区作家协会主席,《读者》签约作家。曾获第四届人民文学新人奖、第三届三毛散文奖大奖、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(提名奖)、小十月文学奖金奖、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、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。著有《1938回答202
今天上午,在昆明市博物馆,大家目光聚焦屏幕,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,且不时为阅兵仪式的恢弘气势、人民军队的威武英姿鼓掌致敬。观看大会盛况、见证庄严时刻的工作人员们无不为之震撼,感慨万千。
有这么一所大学,虽然只存在了8年多,而且非常“穷”,困难重重,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,甚至可以说100年来中国最牛的大学。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北的宁静。平津迅速沦陷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,南开大学更是被炮火摧毁,几成废墟。
抗战时期,一所所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中国大学,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孕育者、践行者与传承者。中国高等教育在民族危亡中淬炼的精神风骨,彰显出知识分子与国家、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——
抗战时期,一所所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中国大学,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孕育者、践行者与传承者。中国高等教育在民族危亡中淬炼的精神风骨,彰显出知识分子与国家、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——
有人呼吁,中小学老师应该学这位大学教授,把古诗讲得通俗易懂,风趣幽默。